公国制305㎜40倍径战列舰主炮实际上就是阿尔比昂制12寸主炮的公国版本,除了因为冶金锻造技术和发射药的问题导致性能略输一筹,基本结构和原版相差无几,性能参数也只是稍稍缩水。
这种火炮可发射331.7公斤重的炮弹,其新式炮管相对旧式炮管有所延长(佩列斯维特级和罗斯季斯拉夫级的主炮口径均为305㎜,身管长度只有30倍径),膛压更高,初速也更高(30倍径炮炮口初速仅为每秒580公尺,40倍径炮炮口初速为每秒792公尺),以十五度标准发射角开火时,射程可达14000公尺。为了能加快供弹速度,炮塔内安装了新式的电动扬弹机,因此射击速度比以往的战舰更为快速。全部两个双联装炮塔,沿用自佩列斯维特级开始的统一标准被安装在艏艉的中轴线上。
这是一款出色的舰炮,性能优异,表现出众,象征着公国工业技术的长足进步,充分满足了公国海军的需求,使得公国海军军备第一次有了和列强诸国正面叫板的资质。
只不过——
再先进优秀的武器,对于性能范围之外的事情也是无能为力。
不管是将仰角抬到三十五度以上,还是炮击21000公尺外的“冯.德.坦恩”号,这都超出了这款武器所能达到的极限。
其实公国和阿尔比昂不是没有机会让自家的大型舰炮增加仰角和初速,在305㎜级别舰炮的研发讨论阶段,就有工程师提出是不是采用高初速轻量炮弹的设计,换取更远的射程和更大的仰角,结果一经提出就遭到众多反对而被放弃。
反对的理由是高初速轻质量炮弹固然有一定的射程及射速优势,但高初速本身就意味着后坐力并不比发射重型炮弹的舰炮小到哪里去,如果再加上大仰角设计,必然会造成炮塔必须放大设计,装甲布局和支撑结构等等必须推到重来,这反而增加了工程难度。另一个问题是高速轻弹在中近距离的交战表现尚可,但在超过一万公尺的远程射击时,其动能衰竭很快,穿深会大幅下降。对于以帝国为假想敌的军方人士,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谁都知道帝国军舰在防护性能上的优势,各国军方在检讨次世代主力舰炮选型时,远距离(一万公尺左右)的装甲穿深是绝对的硬指标,不能在这个距离上打穿300㎜均质装甲的舰炮统统都拿不到订单。于是乎仰角二十度左右、发射重型炮弹的舰炮成了阿尔比昂与罗斯联合公国水面及空中主力舰的标配。
阿尔比昂和公国显然忘了,他们的指标和要求其实是将水面舰艇的战斗经验套用到了空中,水平面的二维战斗确实更看重射程和穿深。可空中是立体的战斗,除了距离,还有高度需要考虑。面对来自头顶的攻击,如果不能做出反击,战列舰被驱逐舰吊打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博罗季诺”号的第一轮齐射毫不意外的砸在了地面上,除了制造出一些声光效果和在地面上砸出两个大坑,没有哪怕一丁点的作用。坐镇舰桥的费尔克萨姆上校皱着眉头大声命令全舰队加速爬升,船舱内的水兵、工程师、魔法师也竭尽所能想要让这条战舰追上爬升中的敌人。然而他们的努力并不能突破机械的性能限制,蒸汽机的锅炉压力、天晶内置术式的输出功率,船体的承受能力——这些冷冰冰的东西不会因为努力、斥骂而改变。如果一条浮空战列舰每爬升一百公尺需要三分钟,那么它就一定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谁也不可能缩短。
三分钟时间,“博罗季诺”号打出了四轮齐射,没有一发命中。面对这种除了浪费炮弹和时间之外没有任何作用的糟糕成绩,费尔克萨姆上校几乎快被气疯了,可他对此无可奈何,不管上校是破口大骂还是威胁要把炮手和轮机舱里的士兵全吊死,他都无力改变现状。
可能是看够了公国军的拙劣表演,想要示范一下真正的炮术,也可能是终于进入了能让队列发挥火力的时机,帕西法尔舰队领航舰“贝尔兴”号开始了炮击。
“贝尔兴”号原先是帝国军的浮空驱逐舰,其主要任务是舰队防空,主炮为五座双联装128㎜61倍径重型防空炮。比起那些动辄300㎜以上的大管子,该炮的数据可能有些不好看,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有战舰无视其威胁。
再怎么说,这也是有“128㎜机关枪”之称的高射速火炮,配合自动装弹机使用时的射速高达每分钟二十五发,然后这种双联装防空炮在船上安装了足足五门……
每分钟一百二十五发炮弹,这不是炮击,这是倾斜弹药,用弹幕去淹没对手。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