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十四万楚军由略阳而出,大举南下。
颜良此役兵分三路,东路由朱桓率两万兵马,攻清水、临渭二城,再由临渭南渡渭水,转向西攻上邽,从冀城东南侧后进击。
西路由李严率两万精兵,攻兴国、显亲二城,从西北面钳击冀城。
颜良自己则统十万大军,从略阳南下,直取冀城。
十几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杀奔秦国腹心而去。
正如曹操自己所担心的那样,他的秦国眼下最缺的就是兵马,仅仅四万余的军队,如何能挡得十四万楚军的三面攻击。
面对颜良的三路攻击,曹操只能放弃全线防守,而以主力集中在了冀城附近,屯重兵布署于渭水南岸,阻挡颜良的主力兵团,却在冀城东西设下营垒,防御东西侧翼进击的两路楚军。
颜良统帅主力大军,一路长驱直入,不数日间便兵临渭水北岸,与曹操的主力形成了隔河对峙的态势。
而其余两路兵马也进军顺利,李严所部拿下显亲城后,向西夺取了洛门,堵住了冀城与西面南安郡的联系。
至于朱桓一路,渡过渭水后,几乎兵不血刃的拿下了上邽城,不但威胁了冀城的侧翼,更使得夏侯渊的祁山军背后受到威胁。
曹操攻夏侯渊两面受敌,无奈之下,只得令夏侯渊弃了西城等南部诸县,率军退往了冀城,全力守备都城。
夏侯渊一退,陆逊所率的三万川兵,得出越过祁山,扫平了西县等天水南面诸县。
是年夏,颜良的近二十万大军,将曹操和他的四万秦军,包围在了以冀城为中心的狭窄地带,秦国之势,已是摇摇欲坠。
这一次,曹操没有选择逃走,而是决定留在冀城,决死守城。
曹操很清楚,此时形势,他已经没有再遁往他处的余地。
冀城乃秦国之都,也是陇西最坚固的城池,更是他皇权的象征,他让城别走的后果,只能造成秦国人心瓦解,再无抵抗之心。
那时候,颜良所要做的,只是如虎狼一般,不断的驱赶他一路撤逃。
即使曹操逃到凉州,颜良也会穷追不舍,以那时的败溃形势,根本无法再阻挡颜良的兵锋。
倘若凉州再失,他曹操还能逃到哪里去呢?
难道,要他逃往西域,或者是鲜卑、羌胡那些外族领地,苟延残喘吗?
曹操当然不愿意,所以他决定固守冀城,把曹家的生死,把秦国的存亡,全部都寄托在此役熬退楚军的希望上。
曹操当然也不是完全绝望,他还对曹丕寄予了厚望。
曹操相信,曹丕必能说服凉州人发兵相援,只要到候凉州的铁骑南下,攻击颜良的侧后方,那么颜良就不得不撤冀城之围。
颜良很清楚曹操的想法,对此,颜良早就做好了准备。
在颜良的授意下,赵云和胡车儿率领着近一万五千的大楚骑兵,一直巡游在冀城的西北方向,随时防备着凉州铁骑的南下。
颜良事先估算过,就算曹丕能调来凉州骑兵,其数量最多也不超过三万,此等数量的兵力,并不能对楚军形成绝对的优势。
颜良相信,凭着赵云统帅骑兵的能力,再加上胡车儿这个西凉人,对西凉骑兵战法的了解,他的骑兵军团,足以挡住西凉铁骑的南下。
侧后安排妥当,颜良则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围攻冀城上面。
因是曹操将重力都集结在哪渭水南岸,使得颜良从正面不易强攻过河,在法正的建议下,颜良把进攻的重点,改为了东路侧翼。
于是,颜良便叫徐庶打着他的旗号,继续在北岸与曹操主力对峙,颜良自己,则率主力改由临渭南渡渭水,转从上邽方向直取冀城之后。
曹操似乎也猜到了颜良会有此计,但兵力不足的他,却无力阻止颜良主力渡河。
颜良大军渡河,遂与陆逊所部会合,十余万大军,沿着渭水南岸,向着冀城步步逼近。
颜良也不急于求成,只步步为营,每日前进数里安营,一步步的压缩曹操的生存空间。
经过十余天的时间,颜良的大军把曹操逼得,只能龟缩在冀城方圆七八里的范围。
当然,颜良兵马虽众,却也没有把冀城围成铁桶,后而在城西方向留了个口子。
颜良希望通过这种方试,打消秦军决死守城之心,让他们存有一丝弃城突围的希望。
而颜良在故意留下的缺口外面,却早已暗中布下伏兵,只要曹操敢弃城而逃,必然会落入颜良的陷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