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那么多专家被媒体记者生拉硬拽出来,对萧俊的《抗倭神剧》进行评价。结果竟然是没有一个人提出来批评意见。
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实在是大家都怕了萧俊那家伙了。
想当初,有人去批评萧俊的微电影《调音师》的时候,萧俊那家伙可是按着华夏影视金榜,从头到尾把所有类型影视剧都给评价了一个遍。
当时最惨烈的就属,所有电影制作人了。
全因为萧俊的评语,那些电影不知道缩减了多少票房呢。
现在萧俊来电视剧圈里搞风搞雨,谁还敢说个“不”字,惹恼了萧俊,那家伙跑出来批评一通的话,一般人受不了这种刺激的。
没看见昨天播放的时候,那家伙自己带头吐槽。
这真是萧俊急眼了,连自己都咬,一帮子电视剧圈里的专家还想多活两年呢。
专家们的集体偏向萧俊,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在里面吧,不管怎么说,谁也不愿意为了这点小事,给自己惹上一身骚。
可是他们这样的表现,没有惹恼萧俊,反倒是把广大网友给惹恼了。
网友们看到专家的评论之后是啥感觉,就一个感觉:“我们让萧俊那个不要脸的给坑了,你们这些人竟然还说坑的对!”
一时间,网络讨伐大军组织起来,到处攻击那些专家,让他们说些实在话出来。
专家们心里苦啊,这怎么一遇上萧俊,不管干啥都要受到抨击了呢。
眼看事情发展越来越收不住势头,就连微博官方都设立专门的微博页面,征求对《抗倭神剧》的中肯评价。
终于,有英雄出现了。
“电视剧不必是教科书,但一定不能是罔顾公共理性的反面教材。
毋庸置疑,在大众文化中,情爱、武打、警匪等内容,其实是人的性、攻击、破坏等本能欲求的“替代性满足”。
而影视剧作品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受众心安理得地疏泄这种欲求。需要在讲述故事内容的同时,进行价值观介入,所以“正义战胜邪恶”、“好人好报”等主题几乎成了所有通俗故事的标准配置。
好的故事把欲望与道德这两个“死对头”如此和谐地编织在一起,既疏泄人们内心的欲求,也再次强化了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使人处于心智平衡的状态。
但是《抗倭神剧》却把受众的合理需求,进行了另外一层含义的曲解。
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性,而萧俊的这部影视剧,无限放大了这种共通性。
故事过于离谱,缺乏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介入,文艺作品就越接近于红果果的欲求本身。
比如,当人们对暴力的依赖被文艺作品过分强化,那么暴力的对象,无论是当年无恶不作的倭国鬼子,或是今天在华夏饭店用餐的倭国民众,还是倭国牌子的华夏制造汽车。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抗倭神剧》正在将暴力的文学艺术进行无限夸张和放大,由此,极有可能产生无法估量的社会影响力。
使得大家痴迷的东西,不是艺术作品,而是暴力本身。
所以,我认为,对待《抗倭神剧》一定要审慎地去观察,一定要在引导群众对其吐槽的过程中,让大家的内心暴力情绪得到宣泄。
《抗倭神剧》不是一部好作品,但是萧俊所做的‘观影指南’非常正确。”
洋洋洒洒的一大段话,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之后,那真是热泪盈眶啊。
什么叫中肯的评价,这才是最最中肯的好不好。
作品不好就是不好,不能因为收视率高,符合市场需求,就说他没有问题。
反之,一部作品如果不叫卖,也不一定是作品本身的问题,而是作品创作者自身出现了失误。
就像萧俊这部《抗倭神剧》,大家都看出来有问题了,它就是个垃圾,根本不可能有市场的。
但是萧俊用带领大家一起吐槽的方式,让不好的东西,也散发出来闪光点了。
这个评价,可算是让大家明白了,自己看《抗倭神剧》不是错,只要用批判和审慎的眼光去看,不受其影响就好了啊。
一时间群众们心情舒畅,对这位发出中肯评价的大神,充满了感激。
然而,等有人去细细观察这段评价出自谁口的时候,刹那间傻眼了。
这分明是从萧俊的微博上转移过来的一句话,也就是说,这是萧俊自己的评价。
你大爷的,怎么什么都是萧俊干的。
这家伙玩上瘾了吗,电视剧播的时候吐槽自己,电视剧播完他还评价自己?
他到底想干什么?
难道说他真是,急眼了之后,连自己都咬吗?